红军大学

书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6 03:25:31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第614页(836字)

全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1931年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随营学校合编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肖劲光、叶剑英、何长工先后任校长,邓萍任教育部长,杨至城任校务部长。全校分训育、政治、校务三部,内设步兵科、政治科和特科,学制一般3-5个月。选调危拱之、左权、黄火青、陈赓、韦国清、伍修权、关亮平、郭沫若、张如心等任军政教官。

1932年,改称“工农红军学校”、简称“红校”。

刘伯承任校长。为配合粉碎蒋介石“围剿”的斗争,培养更多的成熟的红军干部,红校迅速扩大招生,除招收部队骨干外,还招收大批地方骨干和青年知识分子入学培养。1933年11月。中央将红校分编扩大为4个学校,即红军大学、彭杨学校,公略学校、特科学校,由何长工、陈赓、林野,武亭分任各校校长。

1934年10月,为适应长征需要,中央决定将4校合并组成干部团,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委,毕士悌任参谋长,莫文骅任政治处主任,下设第一、第二步兵营、政治营、特科营、上级干部队,成为红军中央纵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保卫中央机关立下了丰功伟绩。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会师,干部团与四方面军的红军学校合并组成红军大学,倪志亮任校长,刘少奇兼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上级指挥科、上级政治科、步兵团、特科团。同年九月,张国焘分裂中央南下逃跑期间,干部团随中央红军北上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周昆,政委宋任穷,下辖上干队、第一营、第二营、游击营。1936年2月,又改名西北红军大学。

同年6月1日,中央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为提高干部队伍的列主义水平,总结革命斗争经验,迎接抗日战争的新形势,将红大定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长林彪、毛泽东兼政委,训练部长袁国平,校务部长周昆,总支书记莫文骅。下设高级干部科、上级干部科、附属步兵学校。1937年春,为适应国内政治的发展,培养适合抗战所需的军政干部,中央决定将红大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上一篇:妇女运动讲习所 下一篇:列宁团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