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7页(1047字)
【生卒】:生卒年待考
【介绍】:
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期,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五世纪初。着作有《孙子兵法》,为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约在七世纪,此书传入日本,陆续有法、英、德、捷、俄等文的译本,受到国外军事界的重视。
孙武总结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指导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篇》)。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从道(政治)、天(天时)、地(地时)、将(将帅)、法(法制)等“五事”,以及“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七计”去进行分析比较,以探索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
这富有一定的军事心理学的价值。
孙武认为,统帅三军的将领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等五方面的心理品质。
这样的将领才是“国之辅也”、“国之宝也”。关于治军的心理问题,他指出,其总原则是文武兼施,恩威并重。
所谓“文”、“恩”,就是采取怀柔手段,使士卒亲附;所谓“武”、“威”,就是采取高压政策,使士卒畏服。如他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行军篇》)他甚至提出将领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这样就可以叫他们去冒险,叫他们去拼死。
孙武很重视士气,认为激励我军的士气,瓦解敌军的士气,是作战取胜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他强调要激励士气,就应当掌握兵卒的心理。在他看来,兵卒的心理是,被包围就会抵抗,迫不得已就会战斗,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他还根据“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军争篇》)的思想,提出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同上)的原则。关于战术的心理因素,他认为打仗一定要争主动,避免被动:“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要做到”“有备无患”,“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篇》)他还认为,作战要灵活多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他反复指出:“兵不厌诈”,即要采取各种巧诈手段,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计篇》)等,使敌人造成错觉,使敌人陷于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