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理学人物辞典

董仲舒

书籍:心理学人物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0 15:10:20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30页(1115字)

【生卒】:约公元前176—前104

【介绍】:

西汉初的儒家大师。

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约生于汉文帝四年,卒于武帝太初元年。他为了巩固汉代的地主阶级政权,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天人感应学说,成为汉代最大的神学唯心主义哲学家。

董仲舒从天人感应论出发,认为不仅人的形体必须与天数相副,而且人的心理也必须与天数相副。

在他看来,人的形体与心理,乃是天有目的有意识地精心制作的结果。对于形神关系,一方面,他认为形中有心,心未能超出形体之外,“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另一方面,又认为形服从心,心可以支配形体,“心之所好,体必安之”(《为人者天》)。

董仲舒在“人受命于天地”的唯心主义前提下,也继承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很独特的一种思想即人贵论的传统,强调人在自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超然有以高物”(《人副天数》),“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天地阴阳》)。他从天人感应论出发,提出了“天道无二”、人道贵一的主张,并据此而推断说:“是以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

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天道无二》)这说明了注意集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涉及到了注意分配的问题,还带有心理实验的意味。

在知、情、意方面,董仲舒肯定感知是感官与外物相接的结果。如说:“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深察名号》)他认为情的作用有好有坏,但这种好坏不是绝对的,而要看它指向什么对象而定。他主张人的情欲必须予以节制,不可任其放纵:“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汉书·董仲舒传》)他提出了“心之所之谓意”的命题,这与后世所说的“志者,心之所之”相当。他认为意可以扰乱人的精神,从而减弱其气,影响到人的寿命。

在人性论方面,董仲舒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性三品”论,即把人性划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等。

他认为圣人之性天生为善,不须教育;斗筲之性天生为恶,无法教育;中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必须教育。并且概括地指出:“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实性》)意即性与教相结合,亦即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善性这块“合金”来。

董仲舒着有《春秋繁露》一书,《汉书·董仲舒传》另录有他的《举贤良对策》三篇。

上一篇:刘安 下一篇:心理学人物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