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觉敷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131页(1525字)
【生卒】:1896—
【介绍】:
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专长心理学史研究。
又名高卓,1896年11月6日生于浙江省温州市。1918-1923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香港大学教育系学习,毕业后在上海暨南学校师范科教心理学。1926年起改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哲学心理学编辑、哲学心理学组组长。
1930年与唐钺等合编《教育大辞书》。
1933年转任广东襄勤大学教育系主任和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部主任,1940年就任国立蓝田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解放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副院长,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学史研究室主任。
1978年后曾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现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编委会副主任、心理学史分支主编,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高觉敷在1926-1946年间主要致力于西方现代心理学流派的研究与翻译。
学术专着有:《心理学名人传》(1933)、《群众心理学》(1934)、《现代心理学》(1935)。在刊物上发表评介麦独孤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文章近百篇,散见于《东方杂志》、《教育杂志》、《民铎杂志》、《中华教育界》等刊物。主要译着有:波林《实验心理学史》(1935,1981重译第二版)、《精神分析引论》、扬琴巴尔《社会心理学》、勒温《形势心理学原理》等书。对中西方心理学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觉敷在1959——1963年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编着并讲授《心理学史》(包括中国、西方和苏联)。他特别重视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家荀况、王充、范缜、王安石和王夫之的研究。他回忆这个时期的研究工作时曾写道:“我在旧社会内由于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以致在心理学观点上摇来摆去,总是在形而上学和唯心论心理学中兜圈子。……解放后,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感觉到今是昨非”。他还指出:“经典作家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评价是心理学史工作者在衡量历代心理学家的功过所应学习的典范。……在批判西方心理学时,要注意区别心理学家的世界观和他们在专业方面取得的成果。
我现在体会到必须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心理学探新》,1980)。
近年来他受教育部委托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中国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等全国统编教材。国际心理学史研究机构负责人J·布洛泽克在他的专着《国际心理学史》一书中高度地评价了高觉敷的研究工作,认为他“是最老而健在的积极从事研究心理学史的中国心理学家”,并指出由他在1981年建立和领导的心理学史研究室“在中国尚属首创”,“它所从事的任务,是现代心理学史中一件杰出的事件。
”
高觉敷早期论文主要还有:《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的批判》(《教育杂志》,1931)、《苛勒完形心理学》(《民铎杂志》,1931)、《儿童的绝对论》(《东方杂志》,1933)、《儿童的实在论》(《东方杂志》,1933)、《儿童的灵活论》(《中华教育界》,1933)、《主观的原子心理学》(《东方杂志》,1934)等;近年发表的主要有:《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教训》(1979)、《我的五十多年的心理学工作的回忆》(1980)、《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总结与展望》(1981)、《论荀子的解蔽篇》(1982)、《心理学的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社会学》(1982)、《评西方心理学史的时代精神说》(1982)、《弗洛伊德与他的精神分析》(1983)、《动物有机体内的“侏儒”问题》(198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