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太海默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天津人民出版社《心理学人物辞典》第350页(1182字)
【生卒】:1880—1943
【介绍】:
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最初的倡导者。
出生于布拉格。他在布拉格大学预科学习到18岁,然后在该大学又学习二年半法律。
后来他转学哲学。1901年转赴柏林大学,受业于斯图姆夫,学习哲学和心理学,后又转赴符兹堡大学,在屈尔佩的指导下于1904年获得博士学位。
回到柏林后,1912-1916年在法兰克福讲课。1929年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他参加过有军事价值的海底和海港的防御检听工作的设计研究。他在1920年发表了关于创造性思维一书;1923年写了一篇关于知觉群的有影响的文章。
1921年他于考夫卡、柯勒以及K·戈德斯坦、H·格罗尔等人一起创办了《心理学研究》杂志。这个杂志成为格式塔学派的正式刊物。
该杂志在1938年希特勒执政期间停刊,共出22卷。1933年惠太海默逃亡到美国。
1934年他参加了纽约市社会研究新学派学会,在这里他一直住到1943年死去。
格式塔心理学的观念最早是惠太海默在《关于运动视觉的实验研究》的报告中提出来的。这是个研究似动现象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在什么条件下不动的东西会看成是动的。他在暗室中将灯光从一张幕后照射幕上的直线形缝隙。
这些直接缝隙是两条平行的或成夹角的直线;直线先后出现,让受试者观察。如果两条线呈现时间间隔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不同。
如果两条线呈现的时间间隔太长,在1/5秒以上,看见的是两条线先后出现的直线;如果时间间隔缩短到1/10秒,看见的就只是一条线在移动;时距1/15秒时会更清楚地看见移动;如果时距再缩短到1/30秒,看见的就是两条线同时出现了。惠太海默把这种似动现象叫做“斐——现象”(The phi-Phenomenoh)。
惠太海默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动本身是一个现象,一个整体,它不是几个不动的感觉拼合而成的,而是一个格式塔。因此,他认为在心理现象中,整体是不可分析为元素的,整体不是由元素合成,整体是先于元素,整体决定部分。格式塔学派就是这样由他开始的。
1923年惠太海默提出了着名的知觉结构原则。
这个原则的基本前提是,无论何时我们一看见(或听到)不同的形状或模式,就会立即在知觉中产生一种结构。知觉场的各部分是连结起来的,这些部分的各个群或集合形成各种结构,而这些结构和背景也不相同。不论何时,一个有机体只要察看它的周围环境,就会自然地和不可避免地产生这种基本的知觉结构。这是因为一个人也象知觉似动现象一样,用直接而统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觉为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知觉为一群个别的感觉。
知觉结构原则就是一个人用来组织他的知觉世界的一些主要法则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