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布罗斯基诗选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辞典》第1027页(1759字)
【原文作者】:约瑟夫·布罗斯基
【原文作者简介】:
约瑟夫·布罗斯基(1940一)美国作家。
原籍苏联。1940年5月24日出生于列宁格勒。双亲都是犹太人。父亲念过大学,担任过海军指挥官,复员后找不到固定工作,在一家小报做摄影记者。
母亲是拉脱维亚人,会德语,在建设部门当小职员。布罗斯基早在童稚时代就感受到他所属民族的压力。
他厌恶正规教育,15岁即退学流浪,在工厂、锅炉房、医院太平间打零工,并随勘探队出没边远荒漠找矿,遍尝艰辛,历尽炎凉,一面在社会大课堂中成长,一面沉迷于自己所钟爱的文学海洋。他几乎读遍全部俄国诗歌,又自学波兰语,英语,抱着词曲啃外国当代作品,对弗罗斯特,艾略特,叶芝,奥登,邓恩等大诗人深为敬佩,决心献身文学事业。
布罗斯基18岁开始写诗,但国内无从发表,只能以“地下出版物”形式流传,而美国一家出版公司却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版了他的俄文版诗集。他为诗而累,为诗而苦,曾遭当局查讯,两度被拘入精神病院,1964年又以“社会寄生虫”罪名被判5年强迫劳动。
经艾赫玛托娃等救援呼吁,18个月后获释,1972年被驱逐出境,先到维也纳后赴美国定居,1977年入美籍,现在纽约大学任教。布罗斯基在美国先后出版的诗集有俄文版《短诗与长诗》(1965),《一个美丽纪元的结束》(1977)和《罗马哀歌》(1982),英文版《诗选》(1973),《言辞片断》(1977)以及英语散文集《小于一》(1986)。
他出色地继承了俄国古典主义传统,且融汇外国诗歌精华,成为“不断革新诗歌表现手法的高手”。布罗斯基所经历的东西方生活背景,使他的创作“主题异乎寻常的丰富,视界极其开阔”。他于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作家。不久前,苏联报刊陆续发表了他的诗作。
流亡者又“回到了”故乡。
。【内容概要】:
本质
于是玛亚对基督说:/“你是我的儿子?——或上帝?/你被钉到了十字架上。/哪里是我回家的路?/我是否能通过我的门/心中却依然困惑不解:/你死了?——或活着/你是我的儿子?——或上帝?”/基督向她回答说:“/无论是死是活,/女人,这都一样——/儿子或上帝,我都是你的。”
【作品鉴赏】: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今天大多数西方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有的认为,当人闭上眼睛,撒手西去,最终都要归到善,归到真。还有的认为,无论是死是活,是神是人,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是否领悟到什么,你是否已经认识到你自己。
《本质》这首诗取材于《圣经》,讲的是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又得以复活的故事。
当时,他的母亲玛利亚曾守护在耶稣钉死的地方,直到地震发生,主的天使告诉她,耶稣已经复活,玛利亚欣喜若狂,亟想把这一喜讯告诉耶稣的门徒,可她找不到回家的路。耶稣曾说过:凡实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母亲、兄弟、姊妹。《圣经》里也说:“你们要从窄门进去,因为那通向灭亡的门是宽的,路是好走的,朝着这方向走的人很多。那通向生命的门是多么窄,路是多么难走,找到的人很少。”于是,玛利亚问耶稣,到底是她的儿子还是上帝,她感到无所适从,她一定要找到她走的路。
她认为自己通向生命的门太窄,难以通过,更不知道生命究竟是属于自己还是属于主。诗人在这里,借耶稣的话忠告人们,无论是主,或是普通的人,无论活着或死去,都是一样,只要找到自己,找到归路,顺依天命,你就无所谓是生是死,是神是人了。这就是永恒,这就是本质。诗人选取这一则圣经故事,为的是更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布罗斯基不仅对宗教很感兴趣,而且也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他有独到的见解。
此诗尽管写得十分严谨,却毫无说教之气,极熟练地择取一点,把深藏于头脑中灵感,借助于神的光环呈现给世人。在西方,以宗教为题材的诗实在是数不胜数,但象布罗斯基所写的这种清新明晰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则不多见。
他意不在宣教,不过是借上帝的嘴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其引经据典的日的也不是故弄玄虚,把读者引入深奥难解的死胡同中,相反,他是把人们从繁复的教义中解放出来,看到光明的未来。
布罗斯基的诗独辟蹊径,非常硬朗,出自于书卷却毫无书卷之气,确实给人一种坚实感和开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