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丁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002页(1376字)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 酒瓶花、小黄树、丁香花(云南红河),满山香(广西凤山)。
基源 为茜草科滇丁香属植物滇丁香的全株。滇丁香属全世界约5种;中国有3种,1变种。
原植物 滇丁香Luculia pinciana Hook.
历史 本品在清代吴其浚所着《植物名实图考》载:“丁香生云南圃中,木本如藤,叶如枇杷叶微尖而光,夏开长柄筒子花,如北地丁香成簇,而五瓣团团,大逾红梅,柔厚娇嫩又似秋海棠,中有黄心两三点,有色鲜香,故不甚重。”本品的药用较早见于《广西植物名录》,谓其叶消肿,治跌打。
此后,在《云南中草药》续集、《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西藏经济植物》等医药文献均有收载。本品的原植物拉丁学名原为Luculia intermedia Hutch.,经研究,应为本名。
形态 灌木或乔木,高2~10m,多分枝。叶纸质,对生,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广椭圆形,长5~22cm,宽2~8cm,顶端急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全缘,上面无毛,下面无毛或被柔毛,或仅沿脉上被毛,常在脉腋内有蔟毛,侧脉9~14对;叶柄长1~3.5cm,无毛或被柔毛;托叶三角形,无毛,脱落。
伞房状的聚伞花序顶生,多花;苞片叶状,腺状披针形,长1.5cm,无毛,脱落;总花梗无毛;花红色,少为白色,美丽,芳香;花梗长约5mm,无毛;萼管无毛或有粃糠状疏毛或疏柔毛,萼裂片近叶状,披针形,5片;花冠高脚碟状,冠管长2~6cm,内面下部有疏柔毛,花冠裂片5,近卵形,在内面基部近裂凹处两侧有一明显的片状附属物;雄蕊5,着生在冠管喉部,内藏或稍伸出;柱头顶端2裂,内藏或稍伸出,子房2室,胚珠多数。蒴果陀螺形或倒卵状长圆形,有棱,无毛或有疏毛,长1.5~2.5cm。
种子多数,近圆形,两端具长翅,连翅长约4mm。花果期3~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02页.图581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600~3000m的山坡、山谷溪边的林中或灌丛。分布于广西、云南、西藏。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亦有分布。。【药性】:
性味 《新华本草纲要》:“根:涩、微苦,凉。”
功效 根:活血调经,消炎止痛,降压。花、果:止咳化痰。
叶:消肿。
主治 ①《新华本草纲要》:“根:用于月经不调,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偏头痛,心慌,毒蛇咬伤。花、果:用于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叶:敷外伤肿痛。” 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根:用于胆囊炎,风湿骨痛。叶:用于膀胱湿热,跌打损伤。
”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咳嗽,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疼痛,偏头疼,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病后头昏,心慌。毒蛇咬伤,外伤感染,黄肿病。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