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境界
书籍: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0 19:17:49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天津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第319页(380字)
人们道德生活中精神状态的高度和广度。
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的实践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并且能自觉认识和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从而表现出一定的道德觉悟水平,并由此产生一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情操,这种精神状态即为道德境界。一个人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越深,在道德实践中适应这种需要的自觉性越高,道德境界也就越高;反之,道德境界就越低。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不同,对道德的要求,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就不同,因此道德就有不同层次。《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把社会主义道德分为三个层次,高层次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基本层次为“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低下层次是“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