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观会议

书籍: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0 22:42:49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天津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第1042页(405字)

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由汉章帝主持召开的一次经学讨论会。

因会议地点在白观,故名。西汉以来经今古文之争在东汉继续发展,同时谶纬迷信也发展起来。

谶是伪托神的预言,常附有图,故称图谶。纬与经相对而得名,为假托神意解经之书。

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于全国宣布图谶,图谶成为法定经典。汉章帝为保持其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使谶纬和经学进一步结合,使经学符合于宗教神学的思想体系,于建初四年,集群儒于白虎观,汉章帝亲临主持,讨论“五经异同”,以皇帝名义制为定论。

会议记录由班固整理编辑成书,是为《白虎通议》,亦称《白虎通德论》、《白虎通》。它系统地吸收阴阳五行说和谶纬之学,形成今文经派的主要观点。

其中大部分复述董仲舒基本观点,使自然界现象和封建社会秩序紧密结合。《白虎通议》的出现是董仲舒以来神学唯心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把纬书提到了同经书具有同等神圣的崇高地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