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金瓶梅鉴赏辞典》第406页(243字)
明、清时以银为通货,由国家(户部)或民间的银楼浇铸成各种银锭,大至一百两、五十两的大元宝,中等的十两、五两一个的锭子,小的一两一个的锞子,使用时按需要用工具凿下一块,用戥子或天平称重量支付,不足尾数按当天白银与制钱的兑换率付给铜钱。
因此市场上流通的大多是散碎银块,重量不一。此处写宋惠莲“从腰里摸出半侧银子儿来”,“半侧银子”就是半个银锭,如果原是五两一锭,则重二两五钱左右。她购买鬓花和汗巾只需七钱五分银子,故托贲四帮助凿银子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