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第120页(275字)
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描述,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
最早见于《礼记》。它产生于秦汉之际或汉初。其中的《礼运》篇,作者伪托孔子之口说,“大同”的世界是“天下为公”的世界,在那里,贤才、能人被任用,人人讲信义,对外和睦相处,青壮年得到重用,幼儿得到教养,矜寡孤独、老弱病残者受到社会的照顾。
人人不为己,所以社会安定,没有盗窃乱贼,家家可以夜不闭户。
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理想,在阶级社会里当然只能是一种空想。但往往为新兴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所汲取,如近代康有为、孙中山,先后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大同理想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