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

书籍: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00:31:07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第179页(578字)

汉语各地方言之间存在着词汇上的差别,某些词汇只通行于某几个或某个方言区,或更小的范围,统称为方言词。

方言词形成的原因主要有5方面:①源流差异。有的方言较多地继承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别的方言中已不用或少用。如粤方言常用的“睇”(看)、“行”(走)、“着”(穿)等。

②造词差异。

同样的概念,汉语各方言往往采用不同的语素,从不同的角度命名,从而形成一些词形有别、含义相同的方言词。如粤方言把“冰棍”叫“雪条”。

又如“萤火虫”,吴方言叫“游火虫”,赣方言叫“夜火虫”客家方言叫“火兰虫”等。③构词差异。汉语方言利用共同的语素构成,但在方式上有所不同,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方言词。

如闽、客家方言把“客人”叫“人客”,闽、吴、客家方言把“热闹”说成“闹热”。④词义差别。不同方言的同一词形在词义上常有所不同,最常见的是词义的扩大和缩小。

如闽粤方言的“肥”既指人的胖,也指动物的肥。“蚊子”在长沙话中兼指苍蝇。

还有词义的转换,如赣方言的“爷”指的是“父亲”,“客气”指的是“漂亮”。⑤价值差异。

同样一个词,在不同方言中的使用频率和构词能力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方言词。如“落”和“下”两个动词,南、北方言都有,但北方官话用“下”时粤方言常用“落”。

如下乡(粤方言叫“落乡”),下雨(落雨、落水),下车(落车)等。

上一篇:方言 下一篇: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