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97页(1413字)
【生卒】:1886—1935
【介绍】:
近代音韵训诂学家。
原名乔馨,后改名侃,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
青年时代曾参加过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流亡日本,受业于章炳麟。辛亥革命后,专事教学,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教授。黄侃论学着作生前发表的很少,去世后,中央大学曾收辑遗着19种,于《文艺丛刊》编为《黄季刚先生遗着专号》。1964年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从原印的19种当中,抽出2种,将余下17种编为《黄侃论学杂着》,其中音韵学着作有《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附《与人论治小学书》、《诗音上作平证》、《说文声母字重音抄》、《广韵的声势及对转表》、《谈添盍帖分四部说》、《反切解释上编》。80年代,黄侃读书笺识、遗说、遗稿,由黄焯编次整理,出版多种,与音韵学有关的着作有《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广韵校录》、《黄侃声韵学未刊稿》。1980年,潘重规汇辑黄侃读书笺识评点、遗稿8种,编为《黄季刚先生遗书》共14册,由台湾石门图书公司印行,其中音韵学着作有《古韵谱稿》、《重定唐韵考》。
黄侃是清代传统音韵学的殿军和集大成者,自称其古声纽说得力于邹汉勋,古韵部说得力于刘逢禄,今音学得力于陈澧。
黄侃音韵学说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今音学的研究。他将《广韵》跟《说文解字》一起,作为古音研究的基础,认为《广韵》206韵,包举周汉至陈隋之音,可用来衡量古音研究成果,校订古音音读,并且古音本音即包罗在《广韵》206韵之中。他在陈澧《切韵考》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广韵》的声类、韵类。
声类方面,在陈澧40类基础上,又将明微二纽分开,定为今声41类。韵母方面,分析《广韵》206韵,分为阴声、入声、阳声三大类型,互相配合列为对转表,并一一注明其开合洪细,共得9类、26摄、72对转、339小类,另外,黄侃还用汉字描写了其音读。在古音学上,黄侃继承宋郑庠、清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章炳麟古韵分部的成果,集其大成,在章炳麟23部的基础上,采取戴震阴阳入三分的理论,分古韵为28部,大致同清刘逢禄阴阳入三分的26部的格局相近。其古韵表28部如下:
28部将绝大部分入声从阴声中独立出来,阴阳入三声分立,与汉语音节的系统性相符,对古音学研究有深刻影响。
黄侃称这28部为“古本韵”。黄侃又在今音41声类的基础上,采取钱大昕古无轻唇、古无舌上和章炳麟娘日归泥之说,定上古声母为19纽:即影、晓、匣、见、溪、疑、端、透、定、泥、来、精、清、从、心、帮、滂、并、明。
36字母中只上述19纽为古本声,其余诸纽为变声,变声隶属于古本声。黄侃是从等韵学原理出发,来确定古本韵本声的。
他认为古声于等韵只具一、四等,从而《广韵》中与一、四等相应之韵,必为古本韵;不在一、四等者,必为后来变韵。
而凡在一、四等韵即古本韵中出现的声纽,就是古本纽。黄侃晚年在《谈添盍帖分四部说》一文中,认为《广韵》谈敢阚盍4韵都是一等韵,只有古本声19纽,主张谈盍也应该是古本韵,应分别从添帖2部中独立出来。对于上古声调调类,黄侃据段玉裁古无上去二声之说,指出《诗经》上声字多与平声字通押,进一步证明古无上声,提出古声只有阴声、阳声、入声3类,阴阳二声都是平声,以后重于平者变为上声,轻于入者变为去声,形成中古平上去入四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