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来燕榭读书生活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161页(817字)
黄裳(1919- ),散文家、藏书家。
山东人。幼入私塾,“识得若干字后就开始读《四书》”(《读书生活杂忆》),家藏的《红楼梦》、《封神演义》、《儿女英雄传》和《聊斋志异》也大半“偷”来读过。
认为《聊斋志异》是第一部使他获得阅读古文本领的“最好的课本”。
中学在天津南开中学度过,“父亲每月寄来的生活费大部分都被我买了书。”而且养成了“碰到什么就读什么”的习惯。这习惯对其以后成为“杂家”影响很大。
抗日战争开始,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常常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看。
《四部丛刊》差不多大半借着看过,就这样接触了大量版本书的样本,“懂得了什么是黄跋、何校”。毕业后,当过美军翻译,后成为《文汇报》记者。
1949年后仍在报馆工作。自述:“从小就喜欢书,也从很小起就开始买书。对于书的兴趣多少年来一直不曾衰退过。”(《书的故事》)从南开中学开始就爱搜集旧书。
30年代后期,阿英的《夜航集》和《小说闲谈》等对黄裳影响很大,并奉它们为读书收书的指南。他说:“四十年前开始买旧书,前后大约有十年光景是最起劲的时期。买的书很杂乱,并无明确的目的,所以各种门类都有一点,不能形成系统的专藏,成不了气候”(《几种版画书》)。大学毕业后,不再漫无目标地读书搜书,“懂得为了工作、学习、写作而确定搜求与阅读的方向了。”书斋名“来燕榭”,所藏极富,明清版本为特藏。文章多论书论文论事,文字朴实无华,态度含蓄从容,但文笔稍欠变化。
晚年曾撰文谈到几十年跑店习惯的改变,他说:“过去逛书店,无论是新书店、旧书坊,都能时常遇到一些引人入胜的品种。……凡是过去不曾见过的,或久求不获的,入手后都会有一种带有极大刺激性的新鲜感,而这正是书店最有吸引力的地方。现在这种吸引力是大大减退或消失了(《老年与书》)。有《过去的足迹》、《榆下说书》、《珠还记幸》、《旧戏新谈》、《前尘梦影新录》等。
参见 榆下说书 银鱼集 珠还记幸 翠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