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俊读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170页(809字)
朱天俊(1930- ),江苏如皋人。
现为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目录学、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工具书的教学研究工作。
合编有《文史工具书手册》、《目录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等。童年读过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等书。
青少年时代,阅读了《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及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丁玲、曹禺等现代作家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对巴金的《家》,在其心灵深处感到永远的亲切。
后来又读到俄苏文学作品,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以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在感情、思想和性格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954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后,结合教学,读了文史、目录学方面的着作。50年代则重视对经典着作的阅读。近10年来,侧重阅读中国文化学术史和文献目录学方面的着作。其中如柳诒征的《中国文化史》、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余嘉锡的《目录学发微》等,经常翻阅,总有心得。自述反复读通这几部着作后,再看其它相关着作,便常常能从比较鉴别中博采众长。
对于序跋集、书话书评、访书藏书一类有关书的书,则有着特殊的兴趣,并作系统的收藏和阅读。认为如《朱自清序跋书评集》、唐弢《晦庵书话》、郑振铎《西谛书话》、谢国桢《江浙访书记》等“读书之书”,均渗透着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沉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且说理透辟,文笔清新,犹如优美的散文,读来引人入胜。乃以之为扩大视野、丰富知识的有益途径。此外还常常查阅历代目录书,如《汉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等以配合研究中国古典目录学的需要。
服膺唐弢关于书话、范文澜关于《七略》、郭沫若关于历代正史艺文志的论断。在读书方法上则常关注工具书的出版动态,通过对工具书的研究,比较异同,并加以系统化,联系文献和学术把握其各自的特点与功用,收效较为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