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书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262页(1584字)
孔子是我国读书理论的奠基人。
他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既是其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最早形成系统的读书方法论,是中国读书史上珍贵的精神遗产。其读书方法论的精义是:(1)好学乐学。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并说:“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这一番论述,实际上是在强调读书治学过程中,养成好学乐学的良好心理和习惯的重要意义。
(2)由博返约。这是一种由博学到精研的读书方法。
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论语·雍也》)后来其学生总结的“学、问、思、辨、行”的学习过程,便体现了孔子“由博返约”的读书治学原则和方法。(3)学而时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这里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着的重要方法:在读书时先要“学”,然后是“时习”。孔子提倡带着治学的目的和方法来读书,即“以学为读”,反对“为读而读”。
因为死守章句,结果“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时习”是指时时反复温习和复习。
(4)学思结合。
孔子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也。”这就是说,学与思不可偏废,应学思并重。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否则会茫然无所得。(5)学行结合。
对此人们一般从学习的终极目的处着眼,把“学行结合”解释为“学以致用”。实际上其中还包含有“以行促学”、“以行助学”、“行即是学”、“行而有疑则思学,学而有疑以行验之可也”等有关底蕴。(6)温故知新。孔子认为,旧知与新知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
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7)述而不作。
指在读书治学过程中,应以弄懂作品的原旨、阐明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为要务,而自己不应去主观发挥和附会。
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说,诚信而爱好前人的着作,阅读这些着作的时候,总是只阐述着作的本意,而不主观引申,牵强附会。(8)默而识之。默,是“沉思默想”;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意思是说,暗暗思考并记住……哪儿能难住我呢!这种读书方法也叫“沉思默记法”。(9)一以贯之。
孔子不仅主张多学多识、学思结合,而且更强调必须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统一起来,上升为理论而又能付诸实践,成为行动的指南。他多次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强调“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10)举一反三。即获得了一种知识后,应善于根据这种知识去推知与此相联系或相类似的更多的知识。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学记》中讲“知类通达”,也是“举一反三”、“知一得三”的意思。孔子读书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还有许多方法,如“多闻多见”、“不耻下问”、“叩其两端”、“择善而从”、“多闻阙疑”、“切问近思”等。
其基本精神是:读书与治学的统一,读书治学原则与读书治学实践的统一,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阅读学习与非阅读学习的统一。
孔子特别强调阅读目的(“博文约礼”、“君子学以致其道”)、阅读动机(“志于学”)、阅读态度(“学而不厌”)、阅读情趣(“好学乐学”)、阅读意志(“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等对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的影响。此外孔子还特别强调,读书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修身为人,循礼治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学以致其道”)。
这种读书治学的精神规范,直至今天仍具有不竭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境界。 参见 孔子弦歌台 孔子读书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