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读书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286页(921字)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
哲学家。1912年入中国公学,毕业后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从此,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就成了我的专业”(《冯友兰自传》)。自述逻辑学对其学哲学有着巨大影响:“无论如何,我对于哲学的兴趣是逻辑引起的。我对于哲学的入门,是逻辑引导的。
以后我没有专门学逻辑,但是我对于逻辑的一知半解,帮助了我学哲学。”曾留学美国,取得博士学位。20年代的主要着作是《人生哲学》(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30年代的主要着作是一部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40年代抗战时期,着述有《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自己统称之为“贞元之际所着书”,世称“贞元六书”。1949年后有《中国哲学史新编》。冯氏从7岁入私塾始,勤奋读书治学至80余年。晚年在北京大学燕南园寓邸,“房子总算不小,但大部为书所占”(宗璞《卖书》)。尤喜爱所藏百衲本《二十四史》。曾把自己的读书经验归纳为12个字: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精其选”即书海无涯,人的精力却有限,把该读的书分为精读书、泛读书、翻阅书三类。既有反复阅读“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一批精读书作为学业的基础,又有“观其大略”、一般了解的一批略读书,作为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的材料;还有供不时之需,随手翻阅撷取的翻阅书。把读书的精力用到刀口子上。“解其言”即是读懂文字,扫清入门的文字障碍。
文字是桥梁,要达到彼岸,非过这一关不可。为此,在读经史子集时,要舍得下逐字逐句的功夫,扫除文字上的拦路虎。
“知其意”就是深入钻研,领会书中意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要探求“弦外音,味外味”,就要详查深思,好问设疑,明辨细品。“明其理”,就是做到有自己的意见。“意不尽理”,明白书中的原意,不等于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同书中或前人的意见相互补充、相互比较、相互纠正的过程中,要努力形成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见。冯氏曾经形象地譬喻道:明其理,“这个理是我自己的,我可用它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好象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活学活用了,把书读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