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428页(750字)
宋代是雕版印刷初步兴盛的时期。北宋时雕版印本在图书数量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南宋时刻本与写本书相比,虽然在数量上不一定占多数,但在社会上的影响显然已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代雕版印本按出版者划分,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三种类型。
官刻本刻者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中央主要刻书机构是国子监,所刻之书世称“监本”;其次是崇文院、秘书省、司天监和校正医书局等。地方则各级各类官署如茶盐司、转运司、提刑司及其公使库和各州学、军学、郡学、县学及书院等均有刻书,其中尤以所谓“公使库本”最为着名。私家刻书南宋较盛,代表者为廖莹中、黄善夫、周必大、岳珂等人。坊刻则以临安陈氏和建安余氏最为着名。宋代刻书在地域上极有特色,故历来又习惯将宋本划分为浙本、蜀本、闽本三个系统。
其中以浙本刻印质量最好;蜀本由于南宋末年久经兵灾,存留最少;闽本流传较多,但刻印质量相对较差。宋代刻书内容极广,除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外,还刊印了大量的佛经、道藏,仅《大藏经》就曾经6次刊印,《道藏》的第1次刻印也是在宋代进行的。活字印刷术也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由平民毕升首次发明,虽未有印本传世,但这一重大发明却被宋代科学家沈括记载于其所撰《梦溪笔谈》一书中。宋刻本除佛经、道藏用卷轴装或经折装外,其装订形式大多为蝴蝶装;字体多采用欧(阳询)体、颜(真卿)体、柳(公权)体;用纸则竹纸、皮纸、麻纸均加采用;用墨质量普遍不错。
一般认为,宋本书有以下几个优点:(1)比较接近古书原本面貌;(2)校勘精审,文字错讹较少;(3)书法优美、典雅;(4)纸墨俱佳,刻印精工。加之抄、刻时代较早,存世较少,所以宋本书受到后世的高度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