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本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431页(781字)
清代(1644-1911年)制作刻印的图书版本。
在清代,图书的各种制作工艺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写本书以乾隆年间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最为着名,该丛书收经史子集四部书籍3500种左右,抄成7部,分藏于南、北方七阁之中,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中国古代最大的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木活字印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也先后于雍正和乾隆年间印成。套版印刷也得到继续发展,康熙年间内府四色套印的《御制唐宋文醇》、五色套印的《劝善金科》等,皆精妙绝伦。道光年间涿州卢坤还用六色套印了《杜工部集》。清代前期刻书以内府和代之而起的武英殿修书处及曹寅主持的扬州诗局等官刻机构最为有名。
中期以后,私人刻书得到发展,刻家大多为学者和藏书家,在当时盛行的考据学影响下,所印之书内容严谨,校勘精审,刻印俱佳,又多采用手写字体,世称“写刻本”,又称“精刻本”。其所刻大多为丛书,部头大,质量精,中国历代较为重要的图书,几乎都被收集在内了。
清代坊刻也很发达,北京、南京、苏州、扬州等地书坊林立,刻书众多。
太平天国战争后,各省官书局纷纷设立,刻印了大量经、史之书,也为迎合读者需要,刻印子、集二部中常用多见之书。到19世纪末叶,随着西方近代印刷的传入和逐步推广应用,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官、私、坊三大刻书系统,逐步而为新兴的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私人出版印刷机构所取代,古老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套版印刷让位于新型的平版、凸版和凹版印刷。在短短数十年间,铅印本、石印本等新型印刷书籍大量涌现,形成清代末年一个新的印书高潮。
总之,清本书数量大,传本多,质量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晚期又在印刷工艺上经历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既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一个全面的总结,同时又成为近代新型图书的一个起点,在中国书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