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书籍:中国读书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9:36:23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1376页(567字)
意大利贝尼季托·克罗齐着。
中译本由傅任敢据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公司1923年道格拉斯·安斯利(Douglas Ainisilie)英译本译出,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本书为《精神哲学》的第4卷,1915年初版。全书2编:史学理论,史学史。
克罗齐在对迄止19世纪西方传统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把精神是历史学的灵魂作为新的立足点,阐发了自己的历史学理论,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着名论点。
克罗齐认为历史学的生存活力不存在于对过去的认识,而在于现实的生活。他以有无精神活动作为决定性因素,把历史学区分为“历史”和“编年史”两种。
一旦人类的往事为生活发现,为精神贯通,就成为真正的历史——当代史。反之,仅用抽象的文字纪录而无精神活动,就只是一种死的历史——编年史。二者的转化,依赖于精神的作用。克罗齐笔下的“精神”,有时代表现实的生活,有时指历史学家的思想。很清楚,克罗齐这种模糊历史和现实的理论,其核心就是主张历史学家从当今的立场上,依照自己的精神去再现历史。他还否认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宣称历史是偶然事件的领域,难以作出概括。
克罗齐的史学理论旨在为改变传统的历史认识角度,促进历史撰述活动的发展提供新的立足点。但这一历史观作为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透出浓重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