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1397页(819字)
奥地利科学哲学家卡尔·雷蒙特·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 )着。
中译本由傅季重等据美国哈珀和罗出版社1968年版译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出版。波普尔出身于维也纳上圣伐伊特区的犹太血统的家庭。1928年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当上中学教师。
1936年受聘去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执教。1945年移居英国,先后担任伦敦经济学院讲师,哲学、逻辑与科学方法系主任;伦敦大学逻辑与科学方法教授。
是英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院士。1970年退休。主要着作有《科学发现的逻辑》(1934)、《客观知识》(1972)、《自我及其脑》(1977,与约翰·艾克尔斯合着)等。《猜想与反驳》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理论的代表着作,1963年出版。全书3部分。(1)导论:论知识和无知的来源;(2)猜想,包括“科学:猜想与反驳”、“哲学问题的本质及其科学根源”、“关于人类知识的三种观点”等10章;(3)反驳,包括“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界”、“语言和身一心问题”等10章。
波普尔在书中全面批判了归纳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阐发了自己的证伪主义思想和原则,创建了猜想-反驳的方法论体系。波普尔反对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不断归纳、证实、积累的结果这种传统观点,认为科学的进步是通过不断提出尝试性的猜想,并不断清除猜想中的错误而得到实现的。提出了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的四段图式:问题Ⅰ——尝试性猜想或假设——反驳和证伪——问题Ⅱ……。
波普尔还提出了“逼真性”的真理观。
他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但是科学研究不能得到客观真理,只能探索它、猜想它和接近它。这种真理观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和辩证法思想,也包含着不可知主义的因素。
原因在于他不了解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不承认实践在真理检验中的作用。波普尔的哲学在50年代的英美哲学界曾占据主导地位,以后在库恩等人的批判下,已逐渐让位于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