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新价格辞典

货币流通量

书籍:新价格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20:37:42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南京大学出版社《新價格辭典》第17页(1718字)

一定时期内市场上实际流通着的货币总量。

市场上实际流通的货币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一定时期中商品流通客观需要的货币数量。

它是由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是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因而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一定时期中市场实际流通的货币量却可能是人为形成的,它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会有较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市场上实际流通的货币量即货币流通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基本一致的。即使发生少许差别,也是可以自动调整过来的。

这主要是因为贵金属货币具有蓄水池的作用。当投入到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时,多余的货币就会自动沉淀下来,离开流通领域成为贮藏货币;当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少于流通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时,原来的贮藏货币就会重新投入流通,并通过社会加强对货币材料(金、银)的开采,使两者大体趋向一致。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市场上实际流通的货币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却往往是不一致的;这种差距不可能得到自行调整,只能靠强制手段使纸币流通的国家有意识地进行调节。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是一种价值符号,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当投入流通的纸币数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的数量时,纸币并不会自行沉淀下来成为贮藏货币,而是全部留在流通领域中,这就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而当投入流通中的纸币不足时,又会发生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往往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利用多发货币、强制投入流通的办法,剥削和掠夺广大人民群众,人为地刺激社会经济增长;而当通货膨胀过于严重,物价失控,有可能危及剥削阶级的统治时,剥削阶级国家才不得不转而采取通货收缩的政策。社会主义国家对货币流通实行有计划的管理,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地投放货币和回笼货币,使市场的货币流通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基本保持一应,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实际流通的货币量与商品流通相适应,这是商品经济能够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货币流通正常的标志。衡量市场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是合理调节货币流通的前提。在这里,关键是看市场货币流通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否一致。

对于一定时期(如一年)里的市场货币流通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而对于同一时期(一年)的市场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则可依据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求出。

这样就可以通过比较这两个数字的大小,判定这个时期的市场货币流通量是否正常。若这两个数字基本相等,说明市场货币流通量正常;若第一数字大于第二个数字,则说明市场货币流通量偏多,需要控制货币投放,适量地回笼货币;若第一个数字小于第二个数字,则说明市场货币流通量不足,需要适量增加货币投放。但在经济实践中,人们往往不采用这种方法。这是因为:商品价格总额(数量与价格水平之积)和货币流通速度,都是由一系列复杂多变的因素决定的,目前难以在短期内准确地计算出来,因而对于市场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也就难以准确表示出来。所以,目前许多国家都是用物价水平来间接地测算货币流通状况的。

因为若纸币发放过多,超过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必然相应地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因此,物价上涨率一般能大体反映通货膨胀率,从而反映出市场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客观需要的程度;反之,则标志着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的短缺程度。此外,在市场货币流通量基本适应社会商品流通发展的情况下,市场货币流通量与社会商品零售额之间客观上存在一个正常的比例关系。通过这个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货币流通量正常与否。

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与商品的比例上升过多,则说明市场货币流通量不足;货币与商品的比例下降过大,则反映市场货币流通量过多。

上一篇:货币流通规律 下一篇:新价格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