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流通规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南京大学出版社《新價格辭典》第70页(850字)
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流通量的规律。
马克思说:“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一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额,如果适合于没有纸币流通情况下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铸币(或银铸币)的数量,纸币的总额就代表同样多的金铸币的价值,每张具有一定面额的纸币就代表相应数量的金铸币。例如,商品流通需要1万元金铸币,国家发行每张面额1元的纸币1万张来代替金铸币流通,在这种情况下,总额1万元的纸币会代表1万元的金铸币价值,每张纸币就代表1元金铸币。
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上述限度,较大的纸币总额仍只能代表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铸币的价值,每张纸币所代表的金铸币就相应减少,造成纸币贬值,物价相应上涨。假定纸币的发行量增至2万元,这些纸币在流通中仍只代表1万元金铸币的价值,每张面额1万元的纸币则只能代表0.5元金铸币,也就是纸币贬值了1/2,反映在商品价格方面,则上涨了一倍。纸币发行量超过上述限度愈多,则纸币贬值愈大,物价上涨的幅度也愈大。
纸币流通所特有的规律,是由纸币的本质所决定的。
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可以是价值不定的货币,后来逐渐发展到用完成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来代替,从而产生了纸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在流通中作为金或银的符号,才象征地代表相应的金、银铸币的价值。纸币离开了它所能代表的货币,只是一张纸片。
国家可以利用权力把过量的纸币投向流通,但不能改变纸币的本质和客观经济规律。过量地发行纸币,只是意味着增加符号,但不能增加符号所代表的价值,结果只会随着符号总数的增加,使每一符号所能代表的金、银铸币的价值按同一比例减少。
纸币流通规律在使用纸币的任何社会中都是适用的。
违反这一规律,在流通过程中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