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土地科学词典

土地统计

书籍:土地科学词典 更新时间:2018-12-08 15:35:38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土地科学词典》第234页(616字)

利用数字和图纸资料,系统地记载、整理、研究、分析和反映土地的占有,使用状况和变化规律的一项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统计是地籍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整个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土地统计不同于土地登记,它的资料及报表簿册等没有法律意义,而只有实用意义。土地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不同于其他经济统计。土地具有空间特性,其面积大小由地界来体现,在土地总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土地界线的变化,意味着一类土地面积的增加和另一类土地面积的减少。

因此,土地统计不仅要进行数字统计,而且还要在图纸上标明地界的空间变化。所以,反映土地界线变化的图纸资料和数字统计资料一样,都是土地统计的重要文据。

土地统计的对象是我国全部土地资源。各省、市、县及各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对象,应是它们各自管辖范围内的全部土地。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各单位的土地面积之和(包括国家后备土地资源)应等于本区域的土地总面积。

社会主义土地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统计资料,对土地权属、利用类别、土地面积和土地等级等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国家制定土地政策、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农业区划和城市规划提供资料;实行统计监督,为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对土地实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土地统计分为初始土地统计和经常土地统计两种类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