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

书籍:新中国建设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2-04 01:35:56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新中国建设大辞典》第53页(871字)

亦称奴隶制社会或奴隶占有制社会。

原始社会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基本特征是:社会分裂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直接生产者——奴隶,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关系是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关系。

它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事原始畜牧业的部落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

这种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私有制和交换的发展,氏族内部贫富分化,氏族组织趋于瓦解,逐步产生了奴隶社会。

奴隶主和奴隶是奴隶社会两个基本阶级。

奴隶主是社会统治阶级,它包括大土地所有者、大作坊主、宗教祭司、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奴隶是被统治、被压迫阶级,是奴隶主私有财产的一部分和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对奴隶享有一切权利。

奴隶劳动是奴隶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奴隶的劳动果实全部归奴隶主所有,奴隶仅能得到维持生命的最少生活资料。

奴隶社会是最残酷的剥削制度。

适应奴隶占有关系的发展,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它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对内以残酷的手段镇压奴隶和其他劳动者的反抗,对外发动战争掠夺别国领土和人民,以扩大统治领域和奴隶来源,防御外来侵略。

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

奴隶社会由于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劳动,实行简单协作并开始使用铁器等金属工具,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了很大提高,科学、文化、艺术也有较大发展,城市逐渐形成并与乡村对立,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奴隶社会经过发展期和全盛期之后,奴隶社会固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日趋尖锐,经过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社会变革,奴隶制生产方式逐渐被封建制生产方式取代,奴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这个变革过程,中国发生在公元前8-前3世纪,罗和印度发生在公元4-5世纪。

上一篇:奴隶主 下一篇:民族资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