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敌演剧队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498页(740字)
简称“演剧队”或“抗演队”,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抗日救亡与民主宣传工作的十个革命戏剧团体的总称。
1938年8月,由一些进步戏剧团体和从上海辗转而至的二、三、四、八、十一等五个上海救亡演剧队在武汉改编而成。建制于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
各队基本编制为三十人。队长分别是:一队徐韬、魏曼青;二队郑君里、吕复;三队徐世津、王负图;四队侯枫;五队王梦生;六队陆万美;七队洗群、罗毅之;八队刘斐章;九队徐桑楚;十队姚肇平。
经过短期集训后,遵照周恩来“是演剧队、工作队,也是战斗队”的指示,带着“巩固部队、动员民众、坚持抗战到底”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分赴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每到一处,即投入救护伤员、难民及善后工作,并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出。足迹遍布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各战区。其活动面积广、时间长、影响大,堪称抗日剧运之骨干力量。所演剧目有《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疯了的母亲》、《宣传》等保留剧目以及《报仇》、《壮丁》、《烟苇港》、《最后一颗手榴弹》、《武装宣传》、《水车转了》、《闹元霄》、《鸭绿江边》、《死路》等新作。1941年皖南事变前后,各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与迫害,有的队员被捕或牺牲,第四、六、七、十抗敌演剧队被迫解散。其余各队先后改名为“抗敌演剧宣传队”、“演剧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又据“保存实力、隐蔽斗争”的指示,配合民主运动演出《原野》、《夜店》、《孔雀胆》、《丽人行》等一批剧目,并有四个队坚持到全国解放。演剧队在长达十一年的历程中,在配合抗日民主运动,扩大戏剧影响,培养戏剧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