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313页(743字)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由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孙伏园、郭绍虞、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等12人联名发起。初期有会员21人,后发展到172人。主要在北京、上海两地开展活动,并在广州、郑州、宁波等地设有分会,独立出版刊物和开展活动。该会在《“文学研究会”宣言》中阐明了自己的目的和宗旨:第一联络感情;第二增进知识;第三建立着作工会的基础。宣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也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主张文学应该反映人生,探讨人生,改造人生。提倡创作方法上的写实主义,努力倡导文学批评,注重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被文坛称为“为人生派”。该会以会员大会、聚餐会等形式联络感情,交流思想,讨论会务,曾组织欢迎泰戈尔、爱罗先珂等活动。“五卅惨案”发生后,该会联合12个文化团体组成“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发表宣言抗议帝国主义暴行。在文坛上,开展过对旧文学鸳鸯蝴蝶派,对复古主义学衡派的批判,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该会影响较大的工作是编辑会报和出版丛书,他们编辑的《小说月报》、《》月刊和《文学周报》,出版的《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等,坚决反对封建文学,反映下层人民的疾苦,译介进步的外国文学,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小说月报》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新文学刊物。1925年后,文学研究会组织逐渐散漫,团体活动日益减少,仅由其骨干力量编辑会刊和丛书维持其存在。再加一些会员政治倾向和文艺思想的分化,活动更加减少,直至1932年1月《小说月报》停刊,文学研究会在无形中解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