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合作协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203页(717字)
简称“工合”。
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工业经济团体。1938年8月在武汉正式成立,10月迁往重庆。
发起人为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路易·艾黎和国内知名人士胡愈之、陈翰笙、卢广绵、梁士纯等。
其前身是1937年11月由斯诺倡议组织,艾黎为召集人的中国工业合作社设计委员会。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参加工作者有国共两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工合正式成立后,其主要任务是将大批由沦陷区流落到后方的失业难民组织起来,从事工业用品和军需物资的生产,以自救互助,支援抗战。
并举办各类职业学校,培养抗战所需人才。该会发展迅速,很快形成一个遍及各地的工合运动。1938年12月工合总会在重庆成立,下设西北、川康、东南、西南办事处。
1939年1月在香港成立工合国际促进委员会,由宋庆龄任名誉主席。并在马尼拉、纽约、伦敦等地设立推进委员会。至1942年7月止,在后方和各抗日根据地已建立事务所72个,各地的工业合作社及服务性集体企业达3000个,社员3万多人,月产值达2500万元。
在抗战期间,除生产自救外,还为国民党军队承担军品生产,为新四军八路军提供武器装备,有力支援了民族解放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工合又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军需民用生产和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该会名誉理事长宋美龄,理事长孔祥熙,后由杭立武代理事长,林伯渠、董必武、邓颖超、王世杰、邵力子、翁文灏、张治中、沈钧儒、黄炎培等为理事。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工合总会停止活动,并入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社。
1983年工合组织恢复并开展活动,现由申健任代理事长,卢广绵等为副理事长,已在全国创办工业合作企业数百个,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