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000648 资治通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10册历史地理(上)》第84页(692字)
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小组标点。古籍出版社1956年6月版,中华书局1963年版。600万字。平装20册,精装10册。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影印版。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包括1362年的历史。编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是司马光的夙愿,他曾将战国及秦代之事,编成8卷的《通志》,进呈英宗,得到赞赏,并令他将名更为《历代君臣事迹》,正式设立史局,继续编写。由于反对王安石新法,司马光退居洛阳,专事着述。神宗继位,览其书的前8卷之后,因感其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为其书撰写序文。司马光在刘恕、刘放、范祖禹的协助下,倾19年之力完成这部巨着。宋人高似孙说:“《通鉴》采正史之外,其用杂文诸书,凡二百二十家。”(见《纬略》)据近人考订,包括正史在内,《通鉴》实采谱录、文集、碑志等共359家。其书每朝为一纪,全书共为16纪,共354卷,其中正文294卷,目录30卷,考异30卷,各自单行。元初胡三省的音注,是《通鉴》问世以来最好的注本,胡三省长于地理,并对阐发《通鉴》的微言大义作了不少工作。胡注还把30卷“考异”散附于正文之中,为使用提供了方便。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刻胡三省音注本,是这次点校采用的底本。近代校勘家章钰,曾根据这个本子校过宋、明各本,并参考前人校过的宋、元、明诸本之记录,写成了《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这次点校,全面吸收了章钰的校勘成果,可以说,把宋、元、明各本的长处都汇集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