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000875 周代国野制度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第10册历史地理(上)》第112页(463字)

赵世超着。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25万字。研究我国西周社会国、野制度的起源、演变、发展、结果以及国和野中人的身份、地位、关系等。作者认为,西周曾经有国与野之区别,国是指少数文化先进的点,野则是相对落后的面。国人以周族及其同盟各族为主体,野人则含有亡王之后、蛮、夷、狄、戎几大类。国是天子和诸侯的辖区,而野却仅以不同的形式从属于各国。国野关系是在两种族团间结成的奴役关系。以这种特点形成的西周,只能算是初级形式的国家。春秋时代国开始向野延伸,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的递嬗也潜移默化地进行,国野界线渐趋模糊,但对立的基本格局依然存在。战国时代,铁器工具普遍使用,私有制迅速发展,家族大规模解体,野人转化为小农,国人失去了作为统治部族成员的资格,与野人渐趋一致,国人与野人的对立转为上层君子与庶人、统治者与百姓间的对立。同时,由于郡县制的被采用,领土国家已完全形成,国开始指代四封之内,野变得与原野、田野等词同义。国、野对立之逐步消失,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日益成熟的全过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