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方剂大辞典第八册》第111页(1406字)

【方源】:

《金匮》卷中。

【异名】: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原书同卷)、附子汤(《外台》卷八引《深师方》)、桂附汤(《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方》。

【组成】: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

【用法】:

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功用】:

①《金匮要略方义》: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②《金匮要略讲义》: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主治】:

①《金匮》: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②《金匮要略方义》: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宜忌】:

《外台》引《深师方》:忌海藻、菘菜、生葱、肉、冷水、生菜。

【方论选录】:

①《金匮要略论注》:药既用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②《古今名医方论》引柯琴:用附子、姜、桂以生阳之气,麻黄、细辛以发阳之汗,甘草、大枣以培胃脘之阳,使心下之水饮外达于皮毛,必如虫行皮中,而坚大如盘者始散。③《金匮要略方论》:本方是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两方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表证而兼心阳不足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今两方合用,殆为心肾阳虚、外感风寒之证而设。方中桂枝配伍麻黄,辛温发汗,宣散水气;附子温经助阳,与细辛相合可祛寒化饮。盖阳虚之体,邪客较深,取细辛可通彻表里,搜邪外出。佐以生姜、大枣,伍麻黄发越水气,合桂枝温通营卫;佐以甘草,调和诸药。

【临证举例】:

阴水《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陆某,女,24岁。全身浮肿,面色苍白,恶寒,四肢冰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渴不多饮。此证系阴盛阳微,水气泛滥,病名阴水。盖患者脾肾阳气素虚,水湿内蕴,脾主健运,肾主排泄,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胀也。治宜消阴救阳、祛寒逐水,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三钱,麻黄二钱,甘草二钱,细辛一钱,附子二钱,生姜二钱,大枣十枚。连服二剂,药后得微汗,四肢转温,恶寒已减,药已中肯,当乘胜再追,用前方再服一剂。恶寒已罢,小便通利,腹胀减小,脉象转缓,阳气亦有渐升之象,前方再服一剂。上部浮肿已消,腹胀再有减小,两足仍浮。后以鸣散、实脾饮出入治愈。

【备考】:

本方方名,原书(涵芬楼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医门法律》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剂辞典》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