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廷锴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国人物大辞典下》第2221页(1463字)

【生卒】:1892—1968

【介绍】:

字贤初,广东罗定人,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生。

9岁,啓蒙。13岁,学习种田、裁缝。17岁,开店经营商业。1910年,投入军旅;冬,离营返乡。

1911年,再投军旅。1913年,升任班长。1914年,复辞职回家。1915年,入省投军,任上等兵;12月底,护国起义时,升任副目,参加反正,旋因失败逃走回乡。1916年秋,投入宝安县游击队,任班长。1917年2月,任大鹏城警长。1918年秋,应本地罗镜高团之邀,办商团武装,任副队长,后编入肇军,任中尉排长,陈铭枢任营长。1919年夏,肇军解体,由陈保送广东讲武堂受训。

1920年9月,毕业返部队任职。其时,陈在阳江宣布独立,任粤军第六军第一纵队司令,蔡任司令部上尉副官。

后再改编为粤军第五十四统领,陈任统领,蔡任统领部上尉副官。1921年初,任粤军第一师第四团中尉旗官。加入中国国民党。后改任第四团第一营第四连第二排少尉排长,继升第三营第十一连上尉连长。

1922年4月,随军北伐入赣;6月,陈炯明叛变,乃回师返粤。1923年,英德之役负伤;后转任大本营补充团连长。1924年,升任营长。1925年秋,国民革命军成立,任第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第一营营长。

1926年夏,升任第二十八团团长;冬,第十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任第二十四师副师长。1927年3月,任第十师师长。

1929年初,第十一军缩编为广东编遣区第三师及独立第二旅,任独立第二旅旅长;同年秋,部队改编为陆军第六十师,任师长。1930年,升任第十九路军军长。1931年冬,所部调驻京沪路沿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与蒋光鼐指挥十九路军所部陆军第六十师、第六十一师、第七十八师与日军激战三个月而名闻全国;同年夏,所部调闽,任赣粤闽边区“清剿”第四路司令官;8月,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11月,继蒋光鼐为福建“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2月,任“剿赤”军左路军总指挥;5月,任赣粤湘鄂“剿匪”军南路前敌总指挥;11月,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发动闽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兼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并与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签订抗日停战协定。1934年1月,失败后赴香港;4月,离港环球旅行。

1935年,返回香港,加入“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前往南京,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

1939年2月,任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9月,升任总司令;11月,改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4月,调任粤桂边区总司令,旋调任军事委员会参议。

1947年1月,任陆军上将。后于香港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防研究小组组员。1952年11月,任政务院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

1954年8月、1958年9月及1963年9月,任第一届、第二届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9月、1959年4月及1965年1月,任第一届、第二届及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6年3月及1958年12月,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及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62年4月,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65年1月,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68年4月25日,病逝于北京。

终年76岁。有《蔡廷锴自传》。

上一篇:蔡廷干 下一篇:蔡文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