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61页(1053字)
1900年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性自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本名“义和拳”。与白莲教、八卦教等民间秘密结社有源流关系,并与大刀会、梅花拳、红拳、神拳等拳会逐渐汇合。前期流行于山东、河南等地。以“保卫身家,防御盗贼”为号召,用设拳厂、练拳术等方式组织群众。参加者主要是乡村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及城市失业劳动者、运输工人等;也有“殷实之家”“杂乎其中”。以“坛”为基本组织单位。各坛之间可联合行动但不相统属。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险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义和团运动从反洋教斗争的轨迹上发展起来。1896年以后,山东曹州(今菏泽)等地的大刀会、德州一带朱红灯领导的义和拳,都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势力的斗争。1899至1900年间毓贤、袁世凯相继任山东巡抚,都对义和拳实行过血腥剿杀,激起义和拳的强烈抗拒,提出“反清灭洋”的口号。鲁西南的曹州,冀鲁交界的威县、冠县,以及鲁西北的茌平、平原等地,成为义和团在山东激烈爆发的三个重要地区。清政府担心“一味剿去”“激成大祸”,在1900年1月及4月发布上谕,用承认义和拳是“自卫身家”、“互保回里”的合法团体羁笼义和拳。义和拳于是改称“义和团”,并纷纷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吸引更广大群众参加,遂汇集成一股爱国反帝洪流,斗争矛头集中指向帝国主义。但对清政府仍保持独立性。1900年春,义和团迅速在华北、东北各省扩展。京、津一带声势尤其浩大。涞水大捷后,义和团占领涿州县城,开始从乡村发展到城市。6月义和团大批进踞北京、天津,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反帝爱国运动高潮。帝国主义便借口清政府“排外”,组成八国联军,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义和团在保卫京、津的廊坊和紫竹林等战斗中英勇奋战,协同清军爱国官兵,迫使侵略者多次退却。以那拉氏为头子的清政府一度对外宣战,并诱骗义和团把大批力量投入围攻外国使馆的战斗中,以坐收渔利;与此同时,又暗地与使馆勾结。不久,清廷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转而出卖义和团。在八国联军的残酷镇压以及清政府的破坏下,义和团运动终于失败。1901年9月清政府在帝国主义逼迫下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卫条约》。义和团余部为反对《辛丑条约》,举起“扫清灭洋”的旗帜,继续斗争。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义和团未能形成统一的领导与严密的组织,活动形式中带有不少神秘主义,政治口号中也存在着笼统排外的缺点。然而,它的主流始终是爱国反帝的,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