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166页(512字)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知识界要求了解中国社会的性质,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以明确中国革命的方向,由此引起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历史问题的论战。1930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影响和教育下的革命知识分子潘东周、王学文等在《新思潮》杂志上分别发表《中国的经济性质》、《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其发展及其将来》等文章,从中国经济的性质,土地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国经济的关系,民族资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等方面,论证中国经济是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经济,这种经济在全国经济的比重中占着极大优势,以此说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托派分子严灵峰、任曙等否定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在《动力》杂志上撰文反对王学文等的看法,断言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1932年郭沫若、吕振羽等提出殷代、西周是奴隶社会,春秋、秦汉到鸦片战争以前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论证。托派分子李季只承认西周到东周末为“封建时代”,而称秦至鸦片战争为“前资本主义时代”,鸦片战争后为“资本主义时代”。经过论战,揭露了严灵峰、任曙、李季等的反动面目,扩大了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