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第169页(1144字)

本病为发生于后头发际部的一种慢性毛囊性炎症疾病。以瘢痕疙瘩样增生伴毛囊炎为其临床特征。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本病的发生与个体素质有关。

〔诊断要点〕

一、中青年男性好发,常伴有皮脂溢出、痤疮,多有瘢痕体质。

二、发生于枕骨至项部发际之间,很少波及他处。

三、皮肤损害 初起为毛囊性丘疹和脓疱,损害不断发生,并逐渐融合成瘢痕样硬结或硬块。有的地方有小的凹陷,可见束状头发穿出。病处坚硬,有时可挤压出脓液。

四、病程极缓慢,可迁延数年至数十年。

〔治疗〕

一、避免局部刺激与摩擦。

二、全身治疗 可小剂量抗生素长期服用,一般需要数月见效。四环素或红霉素0.25克,日4次,口服;美满霉素50毫克,日2次,口服;异烟肼0.1~0.2,日3次,口服,可与其他抗生素同时服用。

三、局部治疗 可选去炎松混悬液皮损内注射治疗。

四、免疫疗法 葡萄球菌混合疫苗注射。

五、物理疗法

(一)浅部X线放射治疗,有较好疗效。

(二)液氮冷冻治疗。

(三)红外线疗法。

后两种疗法可与去炎松混悬液皮损内注射联合应用,即冷冻或红外线疗法使局部有一定软化后,再用损害内注射治疗。

六、手术疗法 较大的肥厚性疤痕已无毛发生长者,可考虑切除,必要时植皮治疗。

七、中医药治疗

(一)内服透脓散(生芪、川芎、山甲、当归、皂刺),外用20%石脂软膏取得较好效果。

(二)隔蒜炙疗法 将蒜切成0.2厘米厚片,患者俯卧,把蒜片置患处,在蒜片上放置艾柱,可连用10个艾柱,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重者连治2个~3个疗程,中间可不间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