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471页(1516字)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早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时,中国共产党就号召人民武装抗日,并且领导或协助一部分东北爱国军队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游击战争。蒋介石却坚持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运动进行镇压和破坏,这就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日本占领东北后又逐步侵入华北,1937年7月7日向北平(今北京)西南的芦沟桥发动进攻。该地中国军队奋起抗击,从此开始了中国全国性的抗战。8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同时决定将红军主力三万人左右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称“第十八集团军”),开赴抗日前线。9月22日,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10月2日,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决定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抗击日军。八路军和新四军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敌后开展了广泛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进行多次大会战,迫使日本侵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武汉、广州后停止前进,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后,日本侵略者以主要军事力量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对国民党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国民党政府在被迫实行抗战后,政治上继续限制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抗日活动,反对发动群众,军事上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一派于1938年底公开投降日本,随后在沦陷区成立傀儡政权,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等口号。蒋介石则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从1939年到1943年先后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同时还大搞“曲线救国”,指使一部分军队和官员投降日本,和日本侵略军一起进攻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根据地军民战胜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精兵简政,克服困难,抗击了大部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发展壮大了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各个抗日根据地,并从1942年起开展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整风运动。这一切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1944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为挽救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危机,打通大陆交通平汉(今京广线北段)、粤汉(今京广线南段)线,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了进攻。国民党军消极抵抗,从河南一直溃退到贵州。这时全国人民要求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呼声为之高涨。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工确方针。从1944年起,八路军、新四军转入局部反攻。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次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8月15目,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抗日军队共作战十二万五千多次,毙、伤、俘及投诚日军共计五十二万七千四百余人,毙、伤、俘及反正伪军共计一百一十八万六千六百余人。在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到一百二十一万,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军队发展到一百二十万人、民兵二百二十多万人,解放区人口扩大到一亿三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