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519页(1468字)

【生卒】:1891—1981

【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原籍广东文昌,生于上海。1913年在美国梅肯市魏斯里安女子大学毕业后回国任孙中山的秘书。1915年10月和孙中山结婚,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孙中山逝世后坚决谴责国民党右派,并投身北伐战争的准备工作。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执行委员。同中国共产党人紧密合作,对国民党右派进行了斗争。1927年3月在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和许多国民党左派人士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董必武、恽代英、林伯渠、吴玉章等联名发表讨蒋通电。在武汉汪精卫政府公开叛变革命前夕发表声明,宣布和孙中山事业的叛徒决裂。1927年至1931年在苏联和欧洲期间参与国际反帝国主义和保卫和平运动,两次被选为国际反帝国主义同盟大会名誉主席。其后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1931年回国后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断然拒绝担任国民党中央和政府的任何职务。和鲁迅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32年12月在上海和鲁迅、蔡元培、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保护、营救了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反蒋爱国民主人士。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后,和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以及于右任、孙科等率先响应,影响巨大。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广州和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工作和儿童保育工作,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和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等四人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同年12月底到重庆联络德海、史沫特莱、斯诺、艾黎等同情中国革命事业的国际友人并肩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创办中国福利基金会。在解放战争中给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巨大的物质帮助。1948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北平(今北京)解放后,接受中共中央邀请离沪北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和1965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为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国务活动。曾先后出访苏联、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尼、锡兰等国,取得很大的成功。先后被选为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联络委员会主席。为发展各国人民友好进步、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57年随同毛泽东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经常就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与她交换意见。一贯关注新中国的妇女工作,三次被选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热情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工作。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是全国少年儿童的慈爱祖母。一贯关心早年追随孙中山的故旧朋友,关怀台湾的前途,殷切期望国共和谈早日进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并为此作出了宝贵贡献。对中国共产党先后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感到欢欣鼓舞。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实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自己晚年的全部精力。逝世以前不久被接收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被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遗着有《为新中国奋斗》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