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636页(865字)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清末戊戌变法时期推行“新政”的一项成果。1896年夏刑部侍郎李端棻首“请京师建设大学堂”。1898年2月御史王鹏运再“请开办京师大学堂”,都得清政府允准,但未见贯彻实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诏书中将开办京师大学堂列为“新政”的当务之急,并令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据总理衙门、军机处复奏《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兼寓小学堂、中学堂之意,就中分列班次,循级而升”;又“别立一师范斋以养教习之才”;将开设编辑局,“局中集中西通才,专司纂译”,编辑小学、中学、大学三级课本;“拟设一大藏书楼”,“设一仪器院”;应“严饬各省督抚学政迅速将中学堂小学堂开办”,“各省学堂皆当归(京师)大学堂统辖”,遵依大学堂的章程功课,使用大学堂编定的统一课本。大学堂功课以“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为原则。规定学生三年之内必修“普通学”全部十门(经学、理学、中外掌故、诸子、初级算学、格致、政治学、地理、文学、体操),并选修英、法、俄、德、日五种“语言文字学”中的一种。然后再选修“专门学”十门(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学、地理、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医学)中的一门或二门。7月3日京师大学堂创设。孙家鼐受命管理,于章程稍有改议,旋将官书局和译书局并入。8月9日大学堂正式成立。聘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充西学总教习。戊戌变法失败后在顽固派统治下,仅开办《》、《书》、《易》、《礼》四班,《春秋》两班。每班十数人。性质仍与旧式书院无异。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学校被迫停办。1902年复校后增设预备科(政科、艺科)及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同年拒俄运动在全国开展后,于4月30日该校师生二百余人“鸣钟上堂”,演说拒俄,声讨沙俄侵略中国东北的罪行。1910年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1912年5月改为北京大学。

上一篇:京报 下一篇:变法通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