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28页(843字)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兴起了一次新诗大众化运动——街头诗运动。“五四”以来,新诗的主要缺陷和不足,是不够大众化。这个问题,到了抗战时期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1938年,延安的一些青年诗人从民间的贴对联受到启发,利用墙报刊出墙头诗,从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同年夏,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许多人从前方相继回到延安,柯仲平、田间、林山、邵子南等诗人聚集一起,切磋诗艺,深感需要用诗歌开展抗战宣传教育,鼓舞人们的抗战热情。他们认为,让诗歌走到群众中去,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便决定发起街头诗运动。他们联络了30多人,写出百余首短诗,于8月7日在延安主要街道上挂起大红布条,写着“街头诗运动日”的醒目大字,同时把诗贴满了大街小巷的墙头和城墙上。陕甘宁边区“文协”的战歌社和“西战团”的战地社联名发布了由柯仲平执笔的《街头诗宣言》,申明街头诗的“目的不但在利用诗歌作战斗的武器,同时也就是要使诗歌走到真正的大众化的道路上去;不但要有知识的人参加抗战的大众诗歌运动,更要引起大众中的‘无名氏’也多多起来参加这场运动”。并号召:“‘有名氏’,‘无名氏’的诗人们呵,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的空着,也不要让群众会上的空气呆板沉寂。写吧——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唱吧——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街头诗运动开展起来。街头诗运动在延安曾先后掀起3次大的高潮。不久,田间、邵子南、魏巍、丹辉等人转到晋察冀边区,仍继续开展街头诗运动,使之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整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街头诗始终活跃在北方各解放区的乡村、山地和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参加写诗的不仅有诗人和文艺工作者,而且还有干部、战士和普通农民,甚至中小学生、家庭妇女(其中有识字不多的半文言)也纷纷挥笔写诗。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斗争的需要,街头诗又衍生出传单诗、诗配画等等不同样式,大大丰富和增强了街头诗的阵容和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新诗的创作和诗人的成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