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诗歌大众化运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28页(717字)

这是抗战时期由新加坡诗歌团体吼社发起的一场运动。1939年9月19日,吼社重要成员刘思在《总汇新报·诗歌专页》发表一篇《问题》,初步提出诗歌大众化的主张,认为“诗歌本来来自民间”,此刻应当“恭敬地把它送还给老百姓”。1940年2月6日起,吼社借《总汇报·文会》的版面出版由桃木主编的《大众诗歌专页》。该刊高举诗歌大众化的旗帜,热情倡导“使识字者看了能懂,不识字者听了能懂,能唤起大众的兴奋,能激起大众的共鸣,引起大众自己来写”的诗歌,欢迎“旧形式新内容的大鼓词,弹词,山歌,小调,儿歌;新形式的朗诵诗,报告诗,讽刺诗,墙头诗,口号诗,歌曲,诗剧;一切口语化的通俗诗歌,方言诗歌,以及诗歌理论等”(《编者的话》)。此后,桃木、刘思、克蒙、江汀、思明、大白等吼社诗人纷纷响应,写出许多大众化诗作,载于《大众诗歌专页》,其中以刘思的《代电》、《寄》、桃木的《汪精卫这条大屎虫》、思明的《恶魔的丧钟》、大白的《桂南大胜》等最为出色。《大众诗歌专页》先后共出了5期,包括4个创作专页和1个《大众诗歌论文特辑》。《特辑》刊发了讨论诗歌大众化的3篇论文,有葛力纯的《论华诗歌大众化的实践》,桃木的《漫谈诗歌大众化》,欣木的《大众诗歌创作的我见》。1940年5月20日,吼社同人在《大众诗歌专页》第5期发表一篇《检讨》。文中总结了开展大众化诗歌运动的成绩和缺点,并提出今后的方针。但《大众诗歌专页》和吼社在各报出版的诗歌专页不久便先后停刊,使诗歌大众化运动失去了阵地,从而逐渐停息下来。马华诗歌大众化运动,与国内抗日诗坛开展的诗歌朗诵和诗歌大众化运动相呼应,对马华诗歌的建设和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