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188页(2508字)

【生卒】:1892.11.16—1978.6.12

【介绍】:

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以家乡大渡河及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名沫若。曾用过的笔名别名很多,有高汝鸿、麦克昂、易坎人、谷人、爱牟、杜荃、石沱等。四川乐山人。不满5岁时入家塾,读经书与古诗。13岁考入嘉定县高等小学堂。1907年秋升入嘉定府中学。1910年转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在中小学时期,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书籍,尤其爱读《庄子》、《史记》,以及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多次参加学潮,辛亥革命时期带头剪掉辫子。1913年初入成都高等学堂。同年12月下旬,在长兄的资助下经朝鲜去日本留学。1914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其间读了泰戈尔、海涅、歌德的诗歌,王阳明和斯宾诺莎的着作,受到泛神论思想的影响。1918年秋升入福冈九洲帝国大学医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6月在福冈发起组织反日爱国团体夏社。9月11日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首次发表新诗《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和《鹭》,受到很大的鼓舞。从1919年冬到1920年上半年,进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他认为诗歌重在主观抒情与自我表现,在形式上主张极端的自由。诗人那种个人的和民族的郁积,从“五四”时代找到了喷火口,又从惠特曼那种摆脱了一切旧套的诗风中,找到了喷火的方式,他的许多不朽的名篇均创作于这个时期。1921年8月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上海泰东图书局版),集中的诗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表现了“五四”时期要求彻底变革的狂飙突进的精神,闪耀着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光彩。有些诗的形式格律比较严谨,多数则采取自由体,表现出与旧诗传统的决裂。这部诗集开创一代诗风,为我国新诗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1921年往返于上海、京都、东京等地,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编辑出版《创造季刊》。同年翻译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1923年春在日本九洲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回国后弃医从文,除继续出版《创造季刊》外,又出版《创造周报》和《创造日》。同年10月出版诗集《星空》(上海泰东图书局版),集中收入1921年和1922年间诗人思想苦闷时期的诗作,有些诗篇仍然保留着浪漫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格调,但《女神》时期的色彩却有所淡化。啜饮了人生的“苦味之杯”后的诗人,在一些诗篇里表现出仰慕星空,追怀太古的遁世情绪。另一部诗集《前茅》(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8年版)除个别诗作外,多数诗作写于1922年至1923年间。它与《星空》都是诗人在苦闷中探索道路的产物,但是与《星空》相比,显示出思想上的激进,情感上的昂扬。其中《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黄河与扬子江对话》,和为悼念列宁逝世而写的《太阳没了》等诗,成了工农革命时代的前茅。由于缺乏生活实感,集中有些诗略显概念化。1924年4月去日本,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对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了系统的了解,促使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1925年初春写成爱情诗集《瓶》(上海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版),相当完整地表现了一段爱情生活,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五卅运动以后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注意力从文艺转向政治。1926年3月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10月在武昌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8月31日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11月中旬避居上海。1928年3月由创造社出版部出版诗集《恢复》。这部诗集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重要成果。诗人从重在自我表现进而到为无产阶级歌唱,从偏于主观的浪漫主义诗风转到倾向于写实叙事。集中的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战斗的情怀。同年2月到日本,在将近10年的流亡生活里,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专着15部,在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于7月25日离开日本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救亡日报》社社长。1938年1月由战时出版社出版诗集《战声》,收1935年至1937年的27首诗作,其中有旧体诗《归国杂吟》7首。诗集记录了诗人抛妻别子、回国参加抗战的心情,表现了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同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武汉失守后,第三厅被解散,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44年3月作《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由胜利到失败的教训。同年还写有历史专着《十批判书》和《青铜时代》。1945年6月应邀访苏,着有《苏联纪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和香港领导文化界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进行斗争,热情评介解放区的《王贵与李香香》等文艺作品。1948年9月由群益出版社出版诗集《蜩螗集》,收1939年至1947年的部分诗作41首,其中旧体诗词20余首。集中的诗题材多样,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诗人抱着“人民本位”的文艺思想,强调诗歌与政治的联系,不注重对于诗美的追求。同年11月由香港去东北解放区。1949年7月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东风集》、《骆驼集》、《潮汐集》中的《潮集》、《沫若诗词选》等,在数量上超过建国以前,但大多是配合政治运动或游览时即兴之作。还作有文史方面的论着《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李白杜甫》,并负责主编《中国史稿》、《甲骨文合集》。1976年以后的诗文辑为《东风第一枝》。他的重要的着述都收入1957年至196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沫若文集》17卷中。他的着作还被译成多种文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