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虎者及其家族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330页(873字)

初载于1942年8月《文艺阵地》第7卷第1期。1948年12月新诗歌社出版单行本时易名为《射者》。这是一部叙事长诗。诗人以深挚的感情、雄健的笔触,在充满血泪的“家史”中,广泛概括了自晚清直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猛虎、洪水、瘟疫、残酷的封建统治以及农民的起义引起的社会动荡,构成了诗篇的典型环境。这是一个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充满矛盾的时代,是社会发展迟缓、天灾人祸频仍的时代。强悍勇猛的射虎者,为他的仇敌兽类所搏杀,留下弓箭和“永久的仇恨”。他的三个儿子也有强大的膂力,各自拿起镰刀、锄头和斧锯,开荒伐木,耕作营造。但尽管土地、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十分丰饶,他们仍无法同比猛虎更凶恶的敌人赤贫相抗争,始终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凭着顽强的求生意志和辛勤劳动挣扎在饥饿线上,以宽广仁厚的胸怀对待一切,而生活报答他们的唯有悲苦和不幸。他们向大自然索取,可是社会上的财主官僚却抢去他们的白银,榨干他们的血汗。老大老二穷得娶不起妻子,一个死于“溃败的英雄”的剑下,一个死于霍乱,都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老三也一直贫苦到老。三兄弟临终以前,虽然并未真正有所觉悟,但毕竟“各自地找到了新的仇恨”。射虎者的孙子——“我的父亲”,是一个懒散而又怯弱的读书人,无力为先人复仇,但并未忘记一门几代的仇恨,内心矛盾重重。而诗篇中的“我”,则是三四十年代中国正在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我”是作品的叙事人,也是主人公,这个形象贯串全篇。“我”自幼尝过生活的艰辛,热爱自己的祖先,也继承了他们的遗产——仇恨,在对生活的清醒的观察和思考中,把一家几代人的命运同罪恶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寻找一种比镰锄斧锯更有效的斗争武器,用笔杆和歌喉来替祖先们复仇。这是位有着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精神境界,走着和他前辈不同的人生道路的知识分子。作品在对射虎者及其家族的鲜明个性和独特命运的描绘中,铭刻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活印记。这首诗感情深沉热烈,以形象化的手法,描绘了广阔的生活图景,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