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紫花地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76页(964字)

中药名。

出《本草纲目》。别名:铧头草,光瓣堇菜、地丁。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白毛堇菜Violayedoensis Makino.紫花地丁V.philippica Cav.ssp.munda W.Beck,东北堇菜V.mandshurica W.Beck.和早花地丁V.prionantha Bunge的全草。白毛堇菜,一年生草本,全株有短白毛。

根状茎很短,主根粗壮,白色。叶基生,叶柄上部两侧略有翅,通常较叶片为短,很少等长;叶片窄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期后通常增大成三角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开花后长达9厘米,宽达3厘米,先端圆或钝,基部截形或稍心形,边缘具浅状钝齿,托叶膜质,部分附着于叶柄,离生部分钻状三角形,有睫毛。

春季开淡紫色花,花梗常较叶短,萼片5,宽披针形,基部圆囊状;花瓣5,倒卵椭圆形,花距长管状,长4~7厘米,直或稍上弯,侧瓣无须毛或稍有须毛;雄蕊5个,雌蕊1个。蒴果椭圆形,长约8毫米,熟时3裂,种子多数。

紫花地丁:与上种极相似,但毛较少或近无毛,两侧花瓣被毛。东北堇菜;根状茎粗而较长,呈深褐色或黄白色。托叶分离,部分全缘。花蓝紫色,花距粗管状,长5~10毫米,末端粗圆,侧瓣有明显的须毛。

果椭圆形,长约1厘米。早花地丁,根粗壮,带灰白色,叶柄有稍宽的翅,叶片基部钝圆,密生细白毛,托叶边缘白色。

花大,淡紫色,距长5~7毫米,侧瓣有须毛或近无毛。生于路旁或草坡上。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地区均有分布。5~6月间果熟时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味苦辛,性寒。入心、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治痈疽,丹毒,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黄疸型肝炎,肠炎,毒咬伤。

《本草纲目》:“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内服:煎汤,10~16克。

外用:适量,捣敷或熬膏摊贴。体质虚寒者忌服。

①治化脓性感染,淋巴结核:紫花地丁、蒲公英、半边莲各15克,水煎服,药渣外敷。②治肠炎、痢疾:紫花地丁,红藤各30克,蚂蚁草60克,黄芩9克。

煎服。③治眼结膜炎,咽炎:鲜紫花地丁30~60克。

水煎服。白毛堇菜的全草含甙类、黄酮类及蜡。

全草含大量粘液质及有弱的溶血作用的物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上一篇:紫苏散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