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197页(588字)

基础理论名词。

六淫之一。又称湿气。湿为长夏的主气,故长夏多湿病。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①湿性重浊。

重,沉重、重着之意。指感受湿邪,常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沉等症。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浊,秽浊之意。指湿邪致病可见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小便浑浊等。

②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

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阳气。

脾为阴土,运化水液,喜燥恶湿,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可见水肿、腹水、尿少等症。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③湿性粘滞。粘滞,粘腻停滞之意。

一指湿邪致病可见分泌物、排泄物粘腻不爽、滞涩不畅的症状。二指湿邪致病病程长,缠绵难愈。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致病多见下部症状,如水肿以下肢尤甚。《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所致。

二者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

外湿可引起内湿,内湿亦易招致外湿。

上一篇:湮尻疮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