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犀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248页(2551字)

中药名。

见《神农本草经》。别名:低密,乌犀角、香犀角。

为犀科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 Desmarest、苏门犀Rhinoceros sumatrensis(Fischer)的角。

印度犀,别名,独角犀。

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

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

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四肢粗壮,均3趾。

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

以鲜枝、嫩芽、竹、杧果等为食。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爪哇犀,别名:小独角犀。

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

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

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

分布爪哇。苏门犀,别名:双角犀。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

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

上唇不突出。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犀性凶猛,狩猎时须先隐伏路旁,开枪射杀,或察其足迹出没之路径,在途中设陷阱以捕获之。杀死后将犀角割下即可。暹罗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厘米。

表面为乌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沟长约9~15厘米,深约3厘米,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

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厘米,宽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厘米,习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无绞丝。镑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

气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以色乌黑发亮、完整无裂纹、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气清香者为佳。底盘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显者质较次。

暹罗角主产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作犀角使用者还有广角:亦称兕角、柱角或天马角,为非洲产黑犀Rhinoceros bicornis L.或白犀R.SimusBurchell的角。角形长大,长可达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尖端细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商品多漆成光亮的乌黑色。底盘圆形,窝子较浅,无天沟地岗及马牙边,有腥气。亦有锯成不规则小块者,称为“广角瓣”。

小犀角:亦称“蘑菇头”,为犀顶上的小角。长3~13厘米,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色较浅,多有纵裂纹。顶端圆形似小馒头。底盘圆形,直径3~9厘米,“窝子”浅,“沙底”较细。

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无绞丝,多灰黑色。镑片多弯曲。

味稍浊。将犀角劈成瓣,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晒干,即为犀角片。犀角粉则是将犀角锉粉,研成极细末,即得。

味酸、咸,性寒。入心、肝经。清热凉血,定惊解毒。

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衄血,下血,痈疽肿毒。《神农本草经》:“治百毒,瘴气。”《药性论》:“镇心神,解大热,散风毒。能治发背、痈疽、疮肿,化脓作水。主疗时疾热如火,烦闷,毒入心中,狂言妄语。”《本草纲目》:“磨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痘疮稠密,内热里陷或不结痂。泻肝凉心,清胃解毒。”内服:磨汁或研末,1~1.8克;煎汤,1.5~6克;或入丸、散。

外用:磨汁涂。①治急黄,心膈烦躁,眼目赤痛:犀角屑30克,茵陈60克,黄芩30克,栀子仁30克,川升麻30克,川芒硝60克。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克,以水1中盏,又竹叶3~7片,煎至6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太平圣惠方》犀角散)。

②治太阴温病,神昏谵语者:犀角尖6克(冲磨),元参心9克,莲子心1.5克,竹叶卷心6克,连翘心6克,连心麦冬9克。水煎服(《温病条辨》清宫汤)。③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30克,生地黄240克,芍药90克,丹皮60克。上4味,细切,以水9升,煮服3升,分3服(《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④治小儿疮疹,不恶寒,但烦躁,小便赤涩,多渴,或赤斑点者:犀角(镑)、甘草(炙)各15克,防风60克,黄芩15克。

上为粗末。每服抄9克,水1盏,煎至7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奇效良方》犀角散)。⑤治热病咽喉赤肿,口内生疮,不能下食:犀角屑30克,川升麻30克,川大黄(锉碎,微炒)30克,马牙硝15克,黄柏(锉)15克,黄芩30克。

上药捣筛为散,以水4大盏,煎至1大盏,去滓,入蜜三合相和,煎一两沸,放温,徐徐含咽(《太平圣惠方》犀角煎)。犀角主要成分为角蛋白,此外还含其他蛋白质、肽类及游离氨基酸、胍衍生物、甾醇类。犀角与广角对大肠杆菌发热的家无解热作用。

犀角水煎剂对正常及衰弱的离体蟾蜍、兔心脏及蟾蜍在位心脏均有强心作用,犀角对犬、家兔的血压先上升,后下降,然后持续上升,此种血压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心脏和血管的综合作用。

印度犀

爪哇犀

苏门犀

犀角药材

广角药材

黑犀

白犀

上一篇:巽顺丸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