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气
书籍:中医辞海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302页(561字)
内科病症名。
指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由口排出的病症。见《丹溪心法·嗳气》。
多由过食生冷鱼腥以及粘滑难化食物,宿食滞留中焦不化,以致胀满气逆。食积内停,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聚湿生痰,痰郁生热,痰热内结,胃气不降,发为嗳气;或因气候失常,风寒客于胃腑,致中焦气滞不行,上逆而为嗳气;或由忧思恼怒,七情所伤,肝失调达,横逆犯胃,胃气不降,发为嗳气;或由素体脾胃亏虚,或病后中气不足,运化无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发为嗳气。临床上食滞不化者,症见食后嗳气频作,气味酸腐臭秽。伴见腹中饱胀,胸脘痞闷,恶心呕吐,或腹痛不适,大便臭秽溏泄,或便秘不通,舌苔厚浊,脉滑。
治宜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方选保和丸加味;胃中痰火者,症见嗳气胸闷,伴见口苦口干,呕吐痰涎,咳痰稠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痰、和胃降逆。方选温胆汤加黄连、杷叶等,肝胃不和者,症见嗳气时作,嗳后仍感胸胁不舒。
伴见腹胀不思饮食,精神抑郁不畅,嗳气常因精神刺激诱发或加重,舌苔薄腻,脉弦。治宜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方选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加旋覆花、代赭石等;脾胃虚寒者,症见嗳气时作时止,嗳声低弱。伴见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面色少华,或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润,脉迟缓。治宜温中祛寒、补益脾胃。
方选理中丸或香砂六君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