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浊
书籍:中医辞海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374页(372字)
病症名。
指小便混浊不清,而溺时并无尿道涩痛者。溺浊而色白如泔浆者称为白浊;溺浊而色赤者称赤浊。
白浊多因脾胃湿热下流膀胱所致,尿出如泔,并伴见胸脘满闷,口干口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症。治宜清热利湿。方选萆薢分清饮加减。如日久不愈,导致心脾不足,气虚下陷者,则伴神疲乏力,面色淡白,脉象软弱等症。
治宜养心健脾,升清固涩。方选补中益气汤、秘元煎等。
如肾阴不足,虚火内盛者,伴见烦热咽干,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选知柏八味丸、大补阴丸等。如肾阳不足,下元虚寒,伴见精神萎靡,面白肢冷,舌质淡,脉沉细。
治宜温肾固涩,方选鹿茸补涩丸等。赤浊多由湿热蕴结下焦,血分受灼,脉络损伤所致。初起多属实证,可于上述有关方剂中,酌加清热凉血药。
日久耗伤气血,见气虚阴虚者,酌加益气养阴补血之品。
见浊病有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