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597页(1126字)
中药名。
见《海药本草》。为藤黄科植物藤黄Garcinia morella Desv.的胶质树脂。分布印度、泰国。在开花之前,于高地约3米处将茎干的皮部作螺旋状的割伤,伤口内插一竹筒,盛受流出的树脂,加热蒸干,用刀刮下,即为藤黄。
为管状或不规则的块状物,直径3~5厘米,显红黄色或橙棕色,外被黄绿色粉霜,有纵条纹。质脆易碎,断面平滑,呈贝壳状或有空腔,具黄褐色而带蜡样的光泽,用水研和则呈黄色乳剂,投火中则燃烧。
气微,味辛辣。以半透明、红黄色者为佳,黑色者次之。味酸涩,有毒。消肿,化毒,止血,杀虫。治痈疽肿毒,顽癣恶疮,损伤出血,牙疳蛀齿,汤火伤。外用:研末调敷、磨汁涂或敷膏涂。
内服:入丸剂(1次量1~2厘)。体质虚弱者忌服,多量易引起头昏、呕吐、腹痛、泄泻、甚或致死。
①治跌打f损伤,肿毒危重之症,内服外敷皆效:牛黄、冰片各7.5克,阿魏、雄黄各30克,生大黄、乳香、没药、儿茶、天竺黄、血竭、参三七各60克。各研细末,以山羊血15克,拌晒干透,再磨为粉,加藤黄60克,隔水煮透,去净浮腻,丸如芡实大,晒干忌火烘,以黄蜡为壳包裹。临用以1丸,陈酒送服(《外科全生集》)。②治癞痢头:藤黄3克,枯矾3克,轻粉1.5克,明雄1.5克,共研细末,用麻油120克,黄白蜡各9克,熬枯收膏。
先剃净头发,后用明矾、川椒各4.5克,煎水洗净患区,最后涂上药膏,每日涂1次,至愈为止。(《江苏中医》(5)∶27,1961)。
树汁含藤黄素,已知结构的有α-藤黄素和β-藤黄素,另含藤黄酸、异藤黄酸。
种子含藤黄宁、异藤黄宁、二氢异藤黄宁、乙氧基二氢异藤黄宁、新藤黄宁。
果皮含α-藤黄素。树汁及心材含藤黄双黄酮。
药理实验表明①抗菌作用:种子衣中的色素藤黄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体外的有效浓度为1∶10000;对若干真菌、草分支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效力很弱,对大肠杆菌亦无效。新藤黄宁也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异构体(异藤黄宁及异新藤黄宁)的抗原虫作用强于母体(藤黄宁或新藤黄宁通过肠管时可异构化)。
藤黄素在体外对非致病性原虫有抑制作用,特别是β-及γ-藤黄素效力较强。
抗原虫与抗菌作用,并不平行。α1-及γ-藤黄素在各方面(如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之能力、对小鼠人工感染葡萄球菌的保护作用、在血清或金属离子存在时的反应、对热及酸碱度的稳定性等)皆与α1-及β-藤黄素相似。②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毫克/千克)为:α1-及γ-藤黄素皮下注射均为277,腹腔注射分别为87.1及77.18;静脉注射分别为108.4及108,这些数值与α2-及β-藤黄素的毒性相差甚微。β-及α1-藤黄素在超过治疗量时可引起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