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振
书籍:中医辞海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619页(336字)
①病证名。
《医学纲目》卷11:“颤,摇也;振,动也。”指头部或四肢掉摇抖动之症。
多由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肝阳偏亢,阳盛化风,或气虚、心虚、痰浊相挟所致。
轻者有时手足颤振或头摇,重则手抖不能持物,足不能行走,头摇动不止。《证治准绳·杂病》:“颤振,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失。”治宜滋阴养血,平肝熄风为主,可用空振丸、摧肝丸。因气虚者,用参术汤。因心虚者,用平补正心丹。因痰浊者,用导痰汤加味。②病症名。指战栗。
《张氏医通·诸风门》:“颤振,经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深师曰:振乃阴气争胜,故为战;栗则阳气不复,故为颤。
”本证常见于震颤麻痹、老年性震颤等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