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麦角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6页(1070字)

中药名。

见《国药的药理学》。为麦角科真菌麦角菌寄生在禾木科植物黑麦Secale cereale L.等子房中所形成的菌核。夏秋二季麦熟时采收,阴干。宜保持完整,彻底干燥后,密封,在干燥凉暗处保存。干燥菌核呈纺锤形,平直或略弯曲呈角状,具3条钝棱,两端渐尖,长0.3~0.4厘米,直径1~7毫米。表面紫黑色或紫棕色,有显着纵沟及细小横裂纹。

质脆,易折断,断面钝三角形,边缘暗紫色,中心灰白色或浅粉红色。气微弱而特殊;味油腻性,先甜后辛。味微苦,性平,有毒。治子宫出血,产后出血不止,偏头痛。

内服:制成流浸膏,每次2~4毫升,1日量6~8毫升;或制成浸剂、丸剂、针剂等分别使用。分娩时只用于压出期,在开口期当避免使用。

麦角含生物碱约0.4%,主为吲哚类生物碱,按其结构可分3类:一为麦角毒系生物碱,都是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生物,其中有麦角柯宁碱、麦角克碱、麦角隐亭碱、麦角胺、麦角生碱、麦角新碱及麦角西碱;一为相应的麦角异毒系生物碱,都是异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生物,其中有麦角异柯宁碱、麦角异克碱、麦角隐宁碱、麦角异胺、麦角异西碱;三为棒麦角碱系生物碱,其中有喷尼棒角碱、肋麦角碱、裸麦角碱、田麦角碱、野麦碱等。尚含脂肪油33%~35%,麦角甾醇0.1%、维生素D2、酪胺、组胺、胍基丁胺、三甲胺、甲胺、已胺-1、甜菜碱、麦角硫因、乙酰胆碱、尿嘧啶、鸟甙、氨基酸、麦角色素如黑麦酮酸、金黄麦角酸、麦角黄素BC(2,2′),麦角黄素C(2,2′)、棒麦角黄素、棒麦角玉红素等。药理研究①兴奋子宫作用:其作用与垂体后叶制剂相似,是直接作用于子宫肌,但作用强大而持久。对怀孕子宫更敏感;临产和新产后子宫应用小量即有明显作用,甚至产生强直收缩。

麦角多种有效成分中,以麦角新碱对子宫作用最强,麦角胺次之。②对心血管的作用:在离体血管实验中,麦角胺可使周围血管平滑肌收缩。在整体动物因血管收缩而升压,并产生代偿性心跳徐缓。麦角胺对血管作用最强,麦角毒次之,而麦角碱几乎不影响血压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麦角胺可使血管收缩,动脉搏动幅度减小,这可能与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有关。

③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大量麦角胺或麦角毒能阻断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

它们并不能阻止交感神经介质的释放。麦角小量兴奋延脑,大量因延脑麻痹而死亡。

麦角胺能增强巴比妥类、吗啡、美沙酮的镇静和催眠作用。使用麦角,急性中毒症状可见呕吐、腹泻,脉微弱、昏迷。慢性中毒见于服药过量,肝脏病和周围血管有病的都较敏感,症状有坏死型和惊厥型二类。

上一篇:麦芽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